Navigation menu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十四五”规划已经圆满完成,“十五五”规划已经制定。这次重要的会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治理创造的“双奇迹”和战略决策不断为世界注入宝贵信心,为发展进步作出贡献。世界期待东方巨轮破浪前行,开启新航程,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继续成为稳定之锚。
稳步前进“我会做好我的事”
高铁开动、线路交织、自动驾驶成为趋势……2025年中秋、国庆假期,中国平均每天将有超过3亿人次出行,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都会增加。这热烈的局面一目了然y表明,“十四五”期间,中国释放了内需潜力,增强了发展韧性。
2025年10月1日,国庆假期第一天,一辆车穿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二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一玖供图。
放眼世界,保护主义暗潮汹涌,威权政治乌云密布,地区地缘政治冲突旷日持久。全球经济在停滞风险中努力寻找方向。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办好国家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努力做到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在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为中国经济稳步前进指明了道路。
确定性是当今世界的稀缺资源。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17%,中国能够专注于自身经营,为世界稳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将继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4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年均增长5.5%。制造业规模中国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一系列辉煌数字展现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克里斯托利娜·吉奥·鲁吉耶娃表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世界有利”。亨德罗·维博沃,印尼Indowo投资媒体公司首席运营官表示,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之所以实现经济发展、保持稳定,正是得益于“制定计划、分步实施到底”的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十五五”期间部分省区、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科学推进五年规划并不断实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优势。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表示,中国的独特优势之一发展的重点在于保持战略的科学规划和政策的连续性。
2024年1月1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摩都”号驶入上海吴淞口国际客运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 图片来源:丁
“十四五”期间,中国首次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10名,全社会实验研发投入总额位居全球第二。首艘国家重大生产邮轮建成并投入运营,首架国产C919大型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我国首个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并开始下一代正常运行,全球首次无人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彰显大国重大武器创新能量。人形机器人的迭代,艺术的提升官方智能化车型,新型发电设备规模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大趋势。
2025年6月17日,仿人机器人“天宫2.0”在北京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迎来参观者。供图: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中国经济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正在引领新的发展方向。由于新增产能将于2023年首次提出,“十五五”期间,“因地制宜发展新增产能将更加突出”。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发展新生产力,不断激发新动力、催生新优势、开辟新空间。这不仅会加强也帮助其他国家拥抱数字化、绿色未来,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开辟新可能。
10月9日,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巴伊亚正式下线。巴西总统卢拉在仪式上表示,比亚迪已将这里打造成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为巴西工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巴西带来了更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
这是2025年7月1日在巴西巴伊亚比亚迪工厂拍摄的新能源汽车。新华社发(卢西奥·塔沃拉摄)
吉尔吉斯斯坦前驻华大使巴赫蒂古洛娃表示,中国推动伙伴国家降低绿色技术成本,不断拓展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基础设施和交通走廊。中国系列规划成为重要参考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增长。 “中国的发展是全球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开放合作:“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决心没有改变”。
10月13日,中欧北极快线首艘货轮从宁波舟山港抵达英国。这是冰上丝绸之路的最新好消息。面对威胁贸易畅通的地缘政治冲突,更快、更高效、更安全、更稳定的新渠道将为优化全球供应链、促进地区开放合作增添稳定性。
2025年10月13日,中欧北极快运航线首艘货船停靠英国费利克斯托港。新华社记者 李莹 供图。
面对贸易摩擦、脱钩、孤立、排斥的逆流,中国坚定不移走开放的康庄大道。SS和合作.配给。
“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共享机遇、互利共赢的精神和责任。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协会会长迈克尔·舒曼表示,在全球经济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开放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预期、稳定的合作前景,成为全球互联互通的‘稳定锚’。
2025年7月2日,一批新能源汽车驶向滚装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南港码头内的货船。新华社记者 杨有宗 供图
“让我们把中国的大市场变成世界的大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数达到22个,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由贸易协定。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已“取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七届。海南自由贸易港计划于今年年底关闭并投入运营……中国正在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肯尼亚国际关系专家卡文斯·阿迪尔认为,“中国机遇”不仅是进入巨大市场的机遇,也是分享鸿沟的历史性机遇共同实现现代化。
“无论合作规模大小,真诚总会结出丰硕成果。” 10月初,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的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建成通车。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开始登上列车,对中方的合作表示诚挚感谢。从亚欧大陆到非洲、拉美,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在世界各地创建港口、桥梁、电厂、工业园区。中国正在采取行动,践行“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开辟全球发展新空间、搭建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的初衷。
土耳其国际学者Sua尼汉·阿彻卡隆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将通过建设铁路、公路、数字网络等基础设施,深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贸易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发展中经济体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
这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主会场外景,摄于2025年8月30日。图:新华社记者孙凡跃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峰会将在天津举行,“上合组织的力量”将为世界各地的双边合作贡献力量。总部位于上海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再次扩员,迎来又一个新正式成员:阿尔及利亚。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上海新开发银行时指出,该银行已成为“上海新开发银行的一支新兴力量”。国际金融体系和南半球合作的黄金品牌。”
全球南方的集体崛起是一个世纪深刻变革的明显标志。南非经济学家塔法兹瓦·鲁齐弗表示,在一些国家不断削弱南北合作机制的同时,中国将采取措施加强多边平台,推动全球互利合作,成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期间,中国被视为南半球自然资源大国,其成员国主办了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从宣布支持南方合作八项举措,到设立全球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到单方面扩大开放对最不发达国家来说,就是要不断努力,确保在现代化道路上“不让一个人、不让一个国家掉队”。葡萄酒。它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成功。”从改革步伐到发展足迹,从治理到复苏之路,中国积极向世界分享发展经验,用中国治理为各国共同现代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大国责任:“以博大的胸怀思考人类的命运”
“大国必须表现出大国的样子,展现出更多的责任。”
新时代以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世界经济建设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勇于主持公道,用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凝聚共识,在历史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成为全球治理的稳定源泉。
面对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四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方面不断完善中国方案,系统解决人类社会问题。
这是中国港务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2023年12月1日拍摄于埃及亚历山大。新华社发(中国港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全球发展倡议系统地阐述了一些关键的全球问题,包括为什么我们需要发展、发展为谁服务、谁依赖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信心和动力。全球安全倡议不仅着眼于解决人类安全的实际问题,而且着眼于寻找世界和平的长期解决方案。全球文明倡议旨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文明多样性、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等核心理念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全球治理倡议深刻回答了当代全球治理问题:谁来治理、如何治理、为谁治理?马苏。全球四大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形成以发展促繁荣、以安全保稳定、以文明增互信、以治理促正义的有机整体。
取共同的整数新时代的中国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响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世界发展大坐标系之中,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断深化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网络,动员广泛力量应对共同挑战。
“历史告诉我们,在困难时期,我们要秉持和平共处的初心,坚定合作共赢的信念,坚持按照历史进步的逻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有决心不为这事、为那事动心,不为风浪所扰。
从中国方案到国际协议,从合作理念到共同行动。中国不仅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为全球治理提供理念指引,也以实际行动为动荡的世界带来稳定和确定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年来,从引领“金砖国家大合作”高质量发展,到把上海合作组织建成规模最大、成员最多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中国团结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表了南方国家的声音,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发展。从宣布实现最大碳中和的目标到宣布新的国家自主贡献,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的国际合作的热心活动家和推动者。
五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取得进展。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加入F组织的欧洲国家与中国携手构建新时代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总体提升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同中亚五国实现了双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对于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和太平洋岛国来说,构建命运共同体正在呈现出新的基调和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理念不断充实,实践不断深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广泛认可的国际共识。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中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秉持公正立场,维护多边主义,捍卫公平正义,引领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合作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来世界变化加速,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克服疏离和冲突,以开放的心态思考人类的命运。”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秉持全球精神,愿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